| 序号 | 论文题目 | 刊物 | 发表时间 | 作者 | 
  
   | 1 | 习近平历史思想述论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王思怀 | 
  
   | 2 | 用有温度的作品书写中国精神——论陈彦长篇小说《装台》的思想意蕴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6 | 蒋正治 | 
  
   | 3 | 卑微的生命 高贵的灵魂——浅析陈彦小说<装台>中的农民工形象 | 大众文艺 | 2016 | 蒋正治 | 
  
   | 4 | 中国近代传媒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 戏剧之家 | 2016 | 蒋正治 | 
  
   | 5 | 《装台》中刁菊花形象研究 | 城市学刊 | 2016 | 蒋正治 | 
  
   | 6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以商洛学院为例 | 科教导刊 | 2016 | 蒋正治 | 
  
   | 7 | 浅析陈彦小说<装台>中蚂蚁的象征意蕴 | 鸭绿江 | 2016 | 蒋正治 | 
  
   | 8 | 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 青年文学家 | 2016 | 蒋正治 | 
  
   | 9 | 基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 | 文学教育 | 2016 | 蒋正治 | 
  
   | 10 | 自卑阴影下的扭曲人格——陈彦小说<装台>中的刁菊花形象分析 | 读书文摘 | 2016 | 蒋正治 | 
  
   | 11 | “有文化”的农民工——论<装台>中的刁顺子形象 | 唐山文学 | 2016 | 蒋正治 | 
  
   | 12 | 普通高校转型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 |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2017 | 刘麦霞 | 
  
   | 13 | 关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内嵌式机制的思考 | 科学导报 | 2020 | 刘麦霞 | 
  
   | 14 | 高校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如何传递正能量——以“我的中国梦”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为例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6 | 武永耿 | 
  
   | 15 |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探析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7 | 武永耿 | 
  
   | 16 | 史学价值视域中的红二十五军歌谣探析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9 | 武永耿 | 
  
   | 17 | 红军的政治品质与长征精神 | 会议论文 | 2019 | 武永耿 | 
  
   | 18 | 1928年刘志丹在商洛的革命活动及其意义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武永耿 | 
  
   | 19 |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实证研究分析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张亚强 | 
  
   | 20 |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构建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8 | 张亚强 | 
  
   | 21 | 大学生涉农创新教育的禸在逻辑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张亚强 | 
  
   | 22 | 农村空心化及其次生问题的治理路径——以商洛市为例 | 吉林农业 | 2017 | 刘敦俊 | 
  
   | 23 |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化研究——一种“互联网+”的非遗保护思路 | 农业网络信息 | 2017 | 刘敦俊 | 
  
   | 24 | 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伦理学观照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8 | 刘敦俊 | 
  
   | 25 | “二师型课堂”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9 | 刘敦俊 | 
  
   | 26 | 志趣推动“双创”的机理与表现形式研究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刘敦俊 | 
  
   | 27 |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研究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7 | 李燕燕 | 
  
   | 28 | 教育叙事视域下精准资助对建档立卡生学业发展影响研究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8 | 李燕燕 | 
  
   | 29 | 基于大学生学业发展视角构建发展性资助模式的思考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8 | 李燕燕 | 
  
   | 30 |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校创业就业指导平台设计 |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 2020 | 李燕燕 | 
  
   | 31 | 网络意见领袖的双重作用及其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 林区教学 | 2016 | 王贝贝 | 
  
   | 32 | 新常态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16 | 王贝贝 | 
  
   | 33 | 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7 | 王贝贝 | 
  
   | 34 | 学生社团与大学生自我成长研究 | 林区教学 | 2016 | 王贝贝 | 
  
   | 35 | 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 文化学刊 | 2016 | 王贝贝 | 
  
   | 36 |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以商洛学院为例 | 传承 | 2016.11 | 王晓霞 | 
  
   | 37 |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开展策略研究 | 科教导刊 | 2017 | 王晓霞 | 
  
   | 38 | 论庄子疗愈思想中的行为疗法——以《养生主》的解读为例 | 台湾《经学研究集刊》 | 2020 | 高婷婷 | 
  
   | 39 | 论《庄子•养生主》中的行为疗法 | 台湾《鹅湖月刊》 | 2019 | 高婷婷 | 
  
   | 40 | 哲学—唤醒人“灵魂”的至善——基于苏格拉底哲学学说的分析 |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 2018 | 高婷婷 | 
  
   | 41 | 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索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9 | 黄书民 | 
  
   | 42 | 廉政“新常态”下廉洁教育系统模型构建——基于大学生自我廉洁管理视角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18 | 王英全 | 
  
   | 43 |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动力系统研究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9 | 王英全 | 
  
   | 44 |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代际关系融合 | 企业家信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2017 | 武晓婕 | 
  
   | 45 | 灵性教育: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的创新之道 | 商洛学院学术年会专刊 | 2016 | 武晓婕 | 
  
   | 46 | 大学阶段常见生命矛盾分析与疏解策略探究 | 陕西教育(高教)  | 2016 | 武晓婕 | 
  
   | 47 | 自媒体时代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以陕西省为例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17 | 武晓婕 | 
  
   | 48 |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法论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7 | 武晓婕 | 
  
   | 49 |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代际关系融合 | 经营与管理 | 2017 | 武晓婕 | 
  
   | 50 |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马克思理论实际应用 | 人力资源 | 2018 | 安梅 | 
  
   | 51 |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16 | 安梅 | 
  
   | 52 | 镇村综合改革视觉下的小城镇建设研究---以商洛市为例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安梅 | 
  
   | 53 | 论新形势下新疆生态旅游发展法律问题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6 | 安梅 | 
  
   | 54 | 高校法律课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 | 高教探索 | 2017 | 安梅 | 
  
   | 55 |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SWOT分析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安梅 | 
  
   | 56 | 基于伦理分析的“贫困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7 | 安梅 | 
  
   | 57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多维审视 |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 | 2019 | 李娜娜 | 
  
   | 58 | 精准扶贫视角下产业扶贫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秦巴山区陕南镇坪县为例 | 现代交际 | 2018 | 刘健 | 
  
   | 59 | “共享”发展理念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文化学刊 | 2019 | 刘健 | 
  
   | 60 | 探析如何全面把握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新要求 | 陕西教育(高教) | 2019 | 高姗姗 | 
  
   | 61 | 大学生内心关照式德育教学及其实现路径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6 | 肖岁利 | 
  
   | 62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 法治与社会 | 2019 | 王伟萍 | 
  
   | 63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 青年与社会 | 2019 | 王伟萍 | 
  
   | 64 | 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7 | 刘玲霞 | 
  
   | 65 | 论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的实践逻辑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8 | 刘玲霞 | 
  
   | 66 | 农村孝道式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 2019 | 刘玲霞 | 
  
   | 67 | 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演进逻辑——基于家庭经济学的分析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刘玲霞 | 
  
   | 68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 |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2020 | 杨琨 | 
  
   | 69 |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法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 大学教育 | 2020 | 张冷夫 | 
  
   | 70 | 商洛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及权益保障路径选择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2019 | 张冷夫 | 
  
   | 71 | 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 文教资料 | 2019 | 张冷夫 | 
  
   | 72 | 商洛农民诉求表达现状及对策研究 | 学理论 | 2016 | 张冷夫 | 
  
   | 73 | 中华文化及中国软实力与中国话语权关系述论 |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 2017 | 王振 | 
  
   | 74 | 严如煜“山防”思想的经世价值与学术影响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王振 | 
  
   | 75 | 双语教学环境下的课程思政化建设目标探略——以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为例 | 国际公关 | 2020 | 张文 | 
  
   | 76 | 新工科院校及学生教育差异化模式邹探 |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 2020 | 张文 | 
  
   | 77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提升研究 | 知识经济 | 2020 | 张文 | 
  
   | 78 | 新工科院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张文 | 
  
   | 79 | 高校心理团辅—思想教育工作模式的重构初探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张文 | 
  
   | 80 | 心理团辅模式下红色文化教育文献计量分析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8 | 张文 | 
  
   | 81 | 关于高校新生不适应性问题的思考 | 人生十六七 | 2018 | 张文 | 
  
   | 82 | 大学生“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悖反协同问题探究 |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18 | 张文 | 
  
   | 83 |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究 | 知识经济 | 2018 | 张文 | 
  
   | 84 | 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 山西青年 | 2018 | 张文 | 
  
   | 85 |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调查分析 |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7 | 张文 | 
  
   | 86 | 亚文化下的大学生民族主义爱国思潮探微 | 高校辅导员学刊 | 2017 | 张文 | 
  
   | 87 | 高校特殊学生“18640”工作体系的合理性初探——以商洛学院为例 | 景德镇学院学报 | 2017 | 张文 | 
  
   | 88 | 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性浅析 | 内燃机与配件 | 2017 | 张文 | 
  
   | 89 | 组织行为学理论观照下的高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初探 |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张文 | 
  
   | 90 | 《理想国》对实现中国梦的借鉴意义探微 | 价值工程 | 2016 | 张文 | 
  
   | 91 | 高校普及延安精神教育的可行性初探 |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16 | 张文 | 
  
   | 92 | 高校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如何传递正能量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6 | 张文 | 
  
   | 93 | 延安精神发扬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一性研究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张文 | 
  
   | 94 | 弘扬延安精神 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利义观 | 教育现代化 | 2016 | 张文 | 
  
   | 95 | Super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路径探索——以SL学院为例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7 | 任倩 | 
  
   | 96 | “素质冰山”视角下地方院校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构建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任倩 | 
  
   | 97 | 廉政新常态下廉洁教育系统模型构建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18  | 任倩 | 
  
   | 98 |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动力系统研究 | 商洛学院 | 2019 | 任倩 | 
  
   | 99 | 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传递正能量 |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2016 | 张俊华 | 
  
   | 100 |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探析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7 | 张俊华 | 
  
   | 101 | 基于分组主成分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 | 赤峰学院学报 | 2018 | 张俊华 | 
  
   | 102 |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长江丛刊 | 2020 | 张俊华 | 
  
   | 103 | 互联网+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 山西青年 | 2020 | 张俊华 | 
  
   | 104 | 习近平的历史观(第二作者)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9 | 王宗运 | 
  
   | 105 | 习近平历史思想论述(第二作者) | 商洛学院学报 | 2020 | 王宗运 |